觀“廢棄礦山”變“綠水青山”的交易之路 ——廬江縣三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及資源轉讓項目高溢價成交
礦山開發曾經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資源開發殆盡后,廢棄礦山一度成為生態環境的一道“疤痕”。如何讓廢棄礦山重披綠裝,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詩意地生活?近期,廬江縣白湖鎮人民政府委托的發火山陶沖、郭光、陶嶺三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及其資源轉讓項目通過合肥市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產權交易中心”)公開交易,成功邁出了生態修復的關鍵一步,打通了“廢棄礦山”變“綠水青山”的轉化路徑,產權交易中心也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一份優秀的“交易”答卷。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高屋建瓴,意在長遠。接到廬江縣三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及資源轉讓項目后,產權交易中心高度重視,從產權一科、二科抽調黨員先鋒、業務骨干跨科室組成項目保障小組,扎實推進項目開展。烈日炎炎,項目保障小組放棄午休時間驅車前往廬江縣踏勘項目現場,聽取委托方介紹,實地了解項目基本情況及實施背景;依托產權交易中心以往操作自然資源交易項目的實際經驗,同時結合項目特點、行業政策及專家論證意見,創新采用資源轉讓與礦山修復“綁定交易”模式;考慮到該項目時間緊、任務重,產權交易中心一邊提前梳理項目風險點,以“單函合一”的形式一次性告知項目風險,協助委托方做好風險管控,避免產生交易糾紛,一邊認真組織項目會審,嚴把項目公告及文件關,確保項目文件質量準確無誤;積極開展項目推介,廣泛征集意向方,成功吸引了合肥、蕪湖、巢湖等多地多家企業積極參與,經過239輪激烈競價,最終以6937.96萬元價格成交,增值2640萬元,增值率61.42%,實現了該項目交易價值最大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產權交易中心學深悟透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質,在綠色發展中找準定位,實施高效、規范、專業的陽光交易,助力地方政府實現生態治理與國資增值的雙贏局面。